数实融合发展研究院简介

发布者:数实融合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7-15浏览次数:40

数实融合发展研究院是由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常州市发改委、常州市科技局、常州市商务局、常州市社科联有情相关部门与江苏理工学院共建的国内首家数实融合发展研究的高端智库型研究机构。

数实融合发展研究院以江苏理工学院经济学科为支撑,依托常州市民营经济研究、常州产业研究院、江苏理工学院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研究平台,整合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资源,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地方行业和数实融合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起点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教授、博士、企业管理者等30人为核心成员的研究团队,构建一个立体化研究平台,打造一个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开放合作的有机整体。

一、数实融合发展研究院的宗旨

“研究重点问题,服务地方社会”为理念,搭建研究平台,疏通资源渠道为己任,以“政产学研合作”为手段,联合相关科研院所、企业,集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资源,搭建数实融合发展服务平台,打造数实融合发展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完善数实融合发展大数据资源库,着力推动常州数实融合发展和高端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全方位精准对接,实现常州制造业数实融合更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院的目标

力争通过3-5年的发展,将研究院打造成集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数实融合发展的研究载体,形成数字经济相关资料最全、研究领域涵盖较广、研究针对性最强、观点及时前沿的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智库。

 三、研究方向与服务

(一)做研究

1.研究院将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打造高水平数实融合发展科研团队,针对数实融合发展规划、智能数转提质增效、战略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体经济绿色发展、数字产业发展研等数实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深化研究,开展交流,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报告。

2.组织开展数实融合发展相关规划与前瞻性研究。(1)制造业发展长远规划。一是结合常州市“532”产业战略布局,立足产业振兴,做好常制造业长远发展规划工作;二是结合“两湖”战略,对滆湖和长荡湖两湖创新片区智能数专安及企业升级改造进行规划;三是结合国内现有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开展常州市及其各县市区的数实融合发展规划。(2)数实融合发展短期项目策划。一是规划地方特色产业。通过对常州市乡镇资源优势的调研,在引入和开发数实融合发展项目等方面进行策划。

(二)做培训

1.构建数实融合发展相关培训中心;

2.储备数实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完善和增设数字经济、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类等专业课程体系,培育和培训一批懂数实融合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

3.其他相关培训。整合国内外、省内外及其江苏理工学院内外资源,按照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相关要求,开展相关培训。

(三)做服务

1)构建政、校、企数实融合发展联盟。纵向联系常州市、区和乡镇三级政府制造业板块,横向联系常州市工业与信息化局、邀请常州信息化企业加入,通过纵横联系和企业的加入,构建数实融合发展联盟,从就业、产业、产品,供应链等多个方面将数实融合发展研究院做实做强。

2)帮助企业策划申报各级各类项目。

四、组织架构

(一)研究院指导单位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常州市发改委、常州市科技局、常州市商务局等

(二)数实融合发展联盟

联盟成员由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领导、行业相关专家,校内外相关学者组成,主要负责项目的对接和成员的动态调整,研究项目立项论证、研究指导、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评价等学术性事务,并对数实融合研究院的经费使用提出意见和执行监督等。

(三)研究院

名誉院长:薛庆林 谢忠秋

  长:陈晓雪

副院长:李向东 演克武 梁国斌

  员:由30多位博士、教授组成研究团队。

研究院下设办公室,挂靠常州市民营经济研究,负责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对接工作及其日常行政工作事宜。 

地点:江苏理工学院图书馆4

(四)研究中心

研究院经济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化学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等专家教授参与,形成中心一基地”的协同研究发展模式,实行项目制,中心主要负责课题与项目研究和调研工作。

1.数实融合发展政策研究中心  

2.数实融合发展技术研发中心  

3.新能源产业链数字化研究中心  

4. 数实融合发展形象与品牌研发中心 

5.制造业数字化信息研究中心

6.数实发展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研究院的经费来源及工作运行机制

(一)经费来源

建立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投入的模式,鼓励社会资金以公益或横向科研项目方式所得经费;以项目委托形式推动数实融合发展研究院。 

(二)工作运行机制 

1.形成以常州市工业与信息化局为主导,以江苏理工学院学为依托,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协同的市场为导向、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

2.探索人才柔性流动运行机制

探索建立围绕任务和项目要求的人才柔性流动运行机制,建立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模式,吸引高层次的专家“驻院”研究。

3.建立信息快报和发布机制

  定期通过常州政府直通车、论坛、论文、出版物、权威性研究报告等方式来公布成果,并加强对外宣传;建立信息快速通报和发布机制,增强在数实融合发展领域中的“话语权”。